灰燕鵙
Artamus下的一個物種 拉丁名 : Artamus fuscus 屬 : Artamus
灰燕鵙, Artamus下的一個物種
植物名: Artamus fuscus
屬: Artamus
Photo By Sreejith rs , used under CC-BY-SA-3.0 /Cropped and compressed from original
描述
全身大致呈灰色,其中腹部的羽色較淺且稍呈藕色;尾部稍尖,乍看之下有如燕子,因而得名(雌雄差異不大,目前也沒有亞種的區別)。 以下是根據自印度採得的標本所做的測量: 灰燕鵙(個體標本)項目測得資料體長19 cm喙長* ♀ 21 ~ 24 mm * ♂ 21 ~ 23 mm翼長* ♀ 129 ~ 138 mm * ♂ 130 ~ 139 mm尾長* ♀ 54 ~ 60 mm * ♂ 48 ~ 58 mm跗長16 ~ 19 mm體重37 ~ 42 g
尺寸
19 cm
顏色
銀色
灰色
白色
築巢地點
樹木
棲息地
燕子分佈在從平原到約2000 m的各種棲息地中,遍及耕地,森林砍伐地帶,並且通常位於棕櫚樹高大的地區。該物種廣泛分佈在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馬來西亞和中國。它們在印度西部非常乾旱的地區不存在。它們已經記錄在馬爾代夫島上。
食性
食蟲性
基本資料
行為
灰木燕子通常以小組形式出現。幾隻鳥可能並排坐在一棵高大的樹的光禿禿的樹枝上,有時互相打扮。他們還棲息在較高的有利位置,例如電力線和輸電塔。他們從棲息處發出空中飛舞,拍打和滑行捕捉空中的昆蟲。昆蟲可能會被鉤在喙中,被轉移並抱在腳下,被其鈔票撕裂並被吞下而沒有回到棲息處。他們還可能帶著獵物返回棲息地,有時會坐在地上,並被稱為參觀鳥浴。儘管它們主要以昆蟲為食,但它們可能從諸如刺桐(Erythrina)之類的樹木的花中取蜜。據記錄,它們以達奈科(Danaidae)科的有毒蝴蝶為食,例如Euploea核心,而其他鳥類則避免食用。印度的繁殖季節是3月到6月,巢是放在一定高度的淺杯,例如高大的棕櫚葉的底部或路燈柱上的空心。通常的離合器由2-3個帶褐色斑點的綠色白色雞蛋組成。父母雙方都參與築巢,孵化和餵養幼仔。它們會聚攏較大的鳥,例如烏鴉和猛禽,它們靠近築巢的鳥。這首歌由各種不同的喘息音調組合而成,其中可能包括模仿其他鳥的叫聲。通常的呼叫是刺鼻。它們會季節性移動,可能是因為降雨。燕子Art是少數幾隻棲息的鳥,其中有特殊的羽毛,被稱為“粉羽絨”,會分解成細小的灰塵,並在撒粉時由它們散佈到它們的身上。在白鷺中也發現了粉塵。家庭成員的舌頭很細。他們還把一些胸椎融合成稱為公證的結構。從該物種的寄主中已經描述了一種外寄生禽蝨,Menacanthus elbeli,和生活在羽毛筆中的蟎。與該物種有關的其他生物包括內寄生性吸蟲Plagiorchis dactylopharynx,紫錐蟲和紫花木黴。
分布區域
燕子分佈在從平原到約2000 m的各種棲息地中,遍及耕地,森林砍伐地帶,並且通常位於棕櫚樹高大的地區。該物種廣泛分佈在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馬來西亞和中國。它們在印度西部非常乾旱的地區不存在。它們已經記錄在馬爾代夫島上。
物種狀態
不受全球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