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甘鳳頭鸚鵡
Callocephalon下的一個物種 拉丁名 : Callocephalon fimbriatum 屬 : Callocephalon
甘甘鳳頭鸚鵡, Callocephalon下的一個物種
植物名: Callocephalon fimbriatum
屬: Callocephalon


描述

體長32-37厘米,翼展62-76厘米,體重210-340克,在同等體型的鸚鵡中很容易辨認,羽色大體為淡灰色,並有淺色扇狀紋飾,雌鸚鵡身上的這種紋飾更為明顯,顏色更灰暗;雄鳥頭頂有絲束狀紅色頂冠,而雌鳥頭頂為灰色蓬鬆的冠毛,兩性鳥的腹部羽毛有稀疏的淺橙色花邊。雛鳥剛開始的樣子與雌鳥相似,不過雄性雛鳥很快就會長出紅色頂冠。依靠其與眾不同的鳴叫聲可以很輕鬆地辨認出這種鸚鵡,這種聲音類似開關門嘎吱嘎吱的聲音或是木塞從酒瓶拔出的聲音。

尺寸
37 cm
顏色
黃色
紅色
灰色
粉色
築巢地點
岩洞
棲息地
該幫派流行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沿海地區。他們曾經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附近的金島,但此後在當地滅絕。它們是袋鼠島上的一種引進物種。幫派更喜歡山上茂密的灌木叢下的森林和林地。鳥類在冬季短距離遷移到更開放的棲息地。但是,它們必須遷移回茂密的森林才能繁殖,因為它們需要高大的樹木才能築巢。
食性
草食性


基本資料

行為
不像其他鳳頭鸚鵡一樣,紅冠灰鳳頭鸚鵡在幼小結實的樹上築巢,雌鳥會用它們強壯的喙在樹幹上來開鑿巢穴,或是在結實的大樹枝上築巢。它們的巢穴往往距離水源較近,大部分時間都會用來覓食。它們大部分時間只會待在樹上,到地面上的唯一目的就是飲水。繁殖期時它們會群居,在冬季時一個小群落最多可以包含60個巢。它們主要是食物是桉樹種子,同時還有金合歡、火棘、山楂,而其他的漿果、堅果、綠色植物、昆蟲和其幼蟲也被它們食用。覓食時,它們會撞擊有種子和果實的枝條,然後用爪子抓住落下的食物,最後用喙啄食。在非常炎熱的時候,它們會躲在樹蔭下,在下雨或下雪時,它們會圍繞樹木繞圈飛行。

分布區域
在澳大利亞,紅冠灰鳳頭鸚鵡的分布範圍包括從維多利亞州南部延伸至新南威爾斯州南部和中東部的地區。此物種原分布於塔斯馬尼亞的國王島(King Island),但目前在當地已經滅絕。一小群落被引入南澳大利亞州的坎加魯島。在新南威爾斯州,紅冠灰鳳頭鸚鵡的分布範圍包括從東南沿岸延伸至獵人谷(Hunter Valley),以及中央高原地帶(Central Tablelands,大分水嶺穿過此區域,藍山亦在此區域內)內陸和西南坡的地區。它們有規律地出現在澳大利亞首都特區。在新南威爾斯州內,迷鳥出現的最北點為考夫斯港(Coffs Harbour),最西點為密芝(Mudgee)。

物種狀態
過多空心老樹,以及澳大利亞東南部荒地的過度開墾導致覓食棲息地喪失,因此近年來此物種數量的大幅降低,不過這種鸚鵡目前還未受威脅。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