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鵑
鴉鵑屬下的一個物種, 也稱為 番鵑〔小鴉鵑〕 拉丁名 : Centropus bengalensis 屬 : 鴉鵑屬
番鵑, 鴉鵑屬下的一個物種
也稱為:
番鵑〔小鴉鵑〕
植物名: Centropus bengalensis
屬: 鴉鵑屬
Photo By Manoj Karingamadathil , used under CC-BY-SA-4.0 /Cropped and compressed from original
描述
番鵑(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又名小鴉鵑、印度小鴉鵑,中國俗稱小毛雞、小烏鴉雉、小雉喀咕、小黃蜂,杜鵑科鴉鵑屬的一種,頭、頸、上背、下體及尾羽為黑色,肩部和兩翅為栗色,虹膜為深紅色,喙為黑色。體長為30~40厘米,體重85~167克。主要以昆蟲等小動物為食,分部亞洲東部和南部,為留鳥。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尺寸
31 - 34 cm
顏色
棕色
黑色
食性
雜食性
基本資料
行為
在與森林相鄰的沼澤或草叢中,在灌木叢中發現的單胞菌較小或成對矮小。它們似乎主要在低地發現。像其他coucals一樣,它們也不是寄生的杜鵑。它們從5月至9月築巢,但主要是在6月在印度降雨之後,在低矮的樹上築起了一個草葉圓頂。在印度,通常的離合器是3個蛋,在東南亞是2個,在台灣是4個。低調的聲音包括一系列低節奏的雙“ whoot-woot”或“ kurook”音符,其音調增加而音調降低。印度尼西亞語dudut的名字是擬聲詞。
分布區域
該物種從印度次大陸向西廣泛分佈(儘管有報導稱其起源令人懷疑,但在斯里蘭卡沒有分佈),向東擴展至整個東南亞。在其範圍的不同部分注意到大小和羽化略有不同,並且已經指定了幾個亞種。提名表格是從印度到泰國。 Swinhoe在1861年描述的亞種木本植物較大,見於中國東南部和台灣。杜蒙在1818年描述的爪哇亞種較小,沿馬來半島向東延伸到菲律賓,分佈在較大的島嶼上。一些島嶼形式較大,包括斯特雷塞曼(Stresemann)在1912年描述的劍齒龍,發現於蘇拉威西島,蘇拉群島,小蘇打斯和帝汶。莫納卡斯(Moluccas)上的形式最大,由波拿巴(Bonaparte)在1850年描述。其他一些亞種,例如菲律賓的philppinensis和泰國的chamnongi,並不總是被認可,它們被認為是變種或中間羽毛。分佈在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脈的人口可能構成一個獨特的亞種。
物種狀態
不受全球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