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胸啄花
Dicaeum下的一個物種 拉丁名 : Dicaeum ignipectus 屬 : Dicaeum
紅胸啄花, Dicaeum下的一個物種
植物名: Dicaeum ignipectus
屬: Dicaeum


描述

紅胸啄花鳥(學名:Dicaeum ignipectus),是啄花科啄花鳥屬的一種,分布於不丹、寮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台灣、馬來西亞、尼泊爾和柬埔寨。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 紅胸啄花鳥的平均體重約為5.9克。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亞熱帶或熱帶的旱林、亞熱帶或熱帶的高海拔疏灌叢、耕地、種植園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一般棲息於開闊的村莊、田野、山丘、山谷等次生闊葉林、或溪邊樹叢間以及有時在原始森林的中下層也能見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和不丹。

尺寸
9 cm
築巢地點
樹木
食性
食果性


基本資料

行為
像許多其他啄木鳥一樣,它們散佈槲寄生的種子。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人們發現它們是Scurrula物種的重要分散劑。在奈尼塔爾,據說它們將於六月和七月繁殖。巢像吊墜和錢包一樣,朝頂部開口。巢很薄,像氈一樣,由槲寄生莖的毛狀覆蓋物組成。巢內襯著苔蘚和軟草。產下兩個或三個卵,兩性孵化並照顧幼仔。在香港,據信隨著恢復森林的成熟,他們的人口增加了。它們最早於1954年被記錄下來,但自1975年以來便定期進行育種。
分布區域
它被發現廣泛分佈在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的喜馬拉雅亞地區,並延伸到東南亞到印度尼西亞,老撾,泰國,越南,台灣,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它的自然棲息地是溫帶森林,亞熱帶或熱帶濕潤的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濕潤的山地森林。一些種群被稱為亞種。沿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大陸大陸東南亞的提名ignipectus。其餘的是孤立的人口,包括台灣的大頭目,呂宋島的呂宋尼森,薩馬爾的邦加和黑人和棉蘭老島的載脂蛋白。該物種本身與Monteica dicoeum monticolum,D。celebicum,D。sanguinolentum和D. hirundinaceum形成了一個超級物種複合體,有時它們都被視為一個物種。已經提出了與Dicaeum cruentatum的雜交。許多島嶼形式顯示出範圍或微型特有物種非常有限的模式,因此建議對它們進行謹慎的保護規劃。在菲律賓發現的種群中,雄性的下半部分類似於D. monticolum,而雌性的上半部分則具有鋼綠色的光澤,這與較北部形式的暗綠色不同。蘇門答臘人口百家樂是最獨特的形式,也不同於D. sanguinolentum。雄性的上部具有鋼綠色的光澤,沒有喉嚨斑,而雌性的上部具有綠色,沒有紅色的臀部。在整個範圍內,該物種發現於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但在中國,它們可能在冬季處於較低海拔時被發現。
物種狀態
不受全球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