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鵰
海鵰屬下的一個物種 拉丁名 : Haliaeetus albicilla 屬 : 海鵰屬
白尾海鵰, 海鵰屬下的一個物種
植物名: Haliaeetus albicilla
屬: 海鵰屬
Photo By Karl Adami , used under CC-BY-SA-4.0 /Cropped and compressed from original
描述
白尾海鵰(學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鷹科中一種非常大型的猛禽。很多人認為牠們是美國白頭海鵰的近親,並深信牠們在舊大陸居住在同一個生態位。
尺寸
79 - 102 cm
顏色
棕色
黑色
灰色
壽命
20年
食性
白尾海鵰的食物很多,有魚類、鳥類和腐肉,有時牠們亦會捕獵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很多鳥類只吃腐肉維生,有時去搶水獺和其他鳥類的食物,而白尾海鵰亦是一個很強的獵手。有些白尾海鵰會跟金鷹爭奪兔和野兔,因為牠們兩者都會吃捕食這些動物。在繁殖季節期間,若牠們有了胎兒,牠們每天需要500至600克的食物。在冬季的月份,牠們不大想活動,這時牠們的食量就會降至每天吃200到300克的食物。
棲息地
白尾鷹可能在各種棲息地中發現,但通常與水密切相關,通常發生在低地地區。在沿海地區,該物種的範圍可能從高海崖到低窪的島嶼和群島。內陸白尾鷹通常需要僻靜的樹林,茂密的森林區域或成群的樹木,這些樹木具有高大的成熟樹木,並需要進入淡水濕地,例如湖泊,河流系統,沼澤或廣闊的低干擾農田。
食性
食魚性
常問問題
遷移概述
白尾鷹可能被認為是一種不一致且部分遷移的動物。該物種很少在其範圍的西部遷徙,老鷹甚至在北至格陵蘭,冰島和挪威沿海地區繁殖,整個冬季都不會移動,而是在擴散後向南移動。總體而言,青少年更容易遷徙和分散,離開出生地的時間要早於歐洲西北部的八月至九月,而到三月/四月則比成年人晚些。
基本資料
行為
白尾鷹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樹木或峭壁上,有時可能幾個小時不動。也許一天中可能會花費多達90%的時間,特別是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此外,它們會交替棲息和飛翔,尤其是在水面或水源充足的地區飛翔,但平均而言,飛翔的程度要比金鷹低得多。成對的樹通常定期棲息在一起,通常靠近巢穴,要么棲息在懸崖上,要么棲息在樹或裂縫上,懸垂的壁架或懸崖上的小孤樹。
分布區域
白尾海鵰在北歐亞大陸進行繁殖。1975年,白尾海鵰被成功引入蘇格蘭小三島(Small Isles)的拉姆島(Isle of Rum),現時牠們在整個外赫布里底群島(Outer Hebrides)和韋斯特羅斯(Wester Ross)的海岸進行繁殖。而在英國,白尾海鵰仍然鮮少到那裡進行繁殖。全歐洲最大的白尾海鵰族群位於挪威海岸。 2006年5月22日,有消息指有一對白尾海鵰在荷蘭Oostvaardersplassen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繁殖。牠們是自行進入該自然保護區的,而不是由人類引入。這是首次有白尾海鵰自行進入荷蘭進行繁殖。在2007年,這對白尾海鵰回到自己的巢去了。 2007年夏天,白尾海鵰開始被引入愛爾蘭共和國。來自挪威的15隻年輕白尾海鵰將被放於愛爾蘭西南部的凱里郡(County Kerry)基拉尼國家公園(Killarney National Park)。這個大型的項目將會持續數年,希望將更多的白尾海鵰引至基拉尼國家公園。白尾海鵰在愛爾蘭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在1800年代卻因為受到當地的人捕獵而逐漸消失了。在之後的5年都會每年有15隻小白尾海鵰被放在基拉尼國家公園。 白尾海鵰大多並不會遷徙,只有最北部的白尾海鵰族群,像是在西伯利亞的白尾海鵰才會在每年的冬季遷至南方。 在格陵蘭的最西南端及冰島西部有一個不遷徙的小族群。這個白尾海鵰族群的成員體型特別大,因此以前有人認為這小族群是另一亞種,稱之為「groenlandicus」,現時科學家認為這族群是單型種(monotypic species),而牠們的體型之所以如此大是因為牠們為漸變群(Cline),即如伯格曼氏法則(Bergmann's Rule)所述。 白尾海鵰與白頭海鵰是一個複合種(species complex)。牠們從中新世早期開始出現差別。這個複合種由一個白頭的物種(白頭海鵰)和一個黑頭的物種(白尾海鵰)組成。像虎頭海鵰(Steller's Sea-eagle)般,牠們都擁有黃色的爪和嘴,若是成體的話,牠們的眼睛亦然。
物種狀態
在瑞典,育雛的大小從1950年之前的每窩1.3個降低到1965-1985年的0.3個。現在,育雛規模增加了,平均小於1個育雛規模,但生產力仍低於歷史數字。在歐洲範圍的某些地區,特別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和中歐,保護措施使白尾鷹得以重新定居其範圍的先前部分。
Photo By Karl Adami , used under CC-BY-SA-4.0 /Cropped and compressed from original